推荐作者分享的这个实践:在让AI agent干活之前先跟它多聊聊,聊清楚了再动手
⸻
和 Claude Code 多聊聊,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很多人没意识到,和 Claude Code(简称CC)这样的代码智能体多花点时间进行头脑风暴(Human-AI-Brainstorming),其实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技巧。
如果你经常使用CC这类工具开发项目,可能习惯在一开始就费心费力地写一个复杂的提示词(prompt),试图一下子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然而,这种方法其实并不高效,因为软件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迭代的过程。一下子给太多或太少的信息,很容易导致智能体陷入迷茫:用哪个框架?版本是多少?项目结构怎么定?这些基本问题,它只能靠猜。
相反,还有一种更自然、更高效的办法,尤其适合那些觉得自己不太擅长写提示词的人:
你可以试着和CC多对话几轮,用沟通的方式一步一步告诉它关键信息,帮助它逐渐明确开发需求。这个过程要适度,不用一下子给太多细节,你会发现,当智能体回复的语气越来越笃定时,说明它已经逐渐理解了你的需求。这时候,你心里也会更踏实,因为你知道它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实现功能了。
毕竟,使用代码智能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因此,不必严格限制你在头脑风暴上的时间投入。简单功能就聊得少一点,复杂功能就多沟通几轮。一旦前期把需求聊清楚了,后期你就能避免浪费大量时间去反复修改和纠正代码——很多人现在还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这种方法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窘境。
我自己就经常发现,只要前期与CC多聊一聊,构建起足够的上下文之后,它甚至能独立地帮我实现一个完整功能,甚至端到端地构建整个项目。这跟我们日常与同事配合工作没什么区别,越早沟通越充分,开发过程就越顺畅。尤其对于新手来说,这种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而且随着你越聊越多,你会很快注意到自己对智能体的理解也会加深。慢慢地,你就会很快发现哪些信息是CC最需要、最容易遗漏的。这样一来,以后再用它开发新功能时,你们的沟通次数反而会变少,效率却会越来越高。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你通过对话,逐渐缩小了AI探索的范围,更精准地告诉它项目的真实需求,让它少犯错误。毕竟,无论是编程还是其他领域,最怕的就是模糊不清的需求(underspecified prompts),因为AI猜错的概率会特别高。
所以,使用代码智能体时,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重要性。你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才是提升智能体可靠性的关键。人机协作的头脑风暴(Human-AI-Brainstorming)就是这样一种被低估的人机互动方式,它能帮助每一位有一定编程基础的人,在这个代码智能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