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微博博主@成都下水道(主职为医生)发布长文,评论“多款知名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
他认为,随着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即将启动,原研药可能再度“全军覆没”。
在2024年第十批集采申报会上,几乎所有原研药已被“驱逐”出局,原研药企因无法承受报出低到亏损的报价,只能选择主动退出中国市场。
该医生表示,纵然从医保节支和扩大药品可及性的角度看,集采确实体现了“制度优势”,让患者用上更便宜的药品。但问题在于:为何在大量原研药退场的同时,大量价格不菲的中成药却被纳入医保?
他肯定了新版集采规则的部分改进,例如允许医院按品牌报量、保障临床用药选择权;针对仿制药适应症少于原研药的品种降低报量要求;以及强化质量监管、增加抽检频次等。
不过,他最核心的质疑是:在价格被压至极低的情况下,仿制药是否能够完全取代原研药?或者退一步说,仿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真的能得到保障?
文中引用前医生@章蓉娅 分享的案例:一位偏远地方的进修医生发现“同样药物、同样剂量,却疗效悬殊”,最终证实是不同厂家药品质量差异所致。作者借此指出,“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存在无法忽视的差距”。
他援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的回答。
他说:“通过评价”只是市场准入的最低及格线,相当于一个国家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在国家标准之上还有行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的是优秀企业的内控质量标准。
原研药企业通常执行的是最高的内控标准,是90分,甚至100分,而“过评”的仿制药企业只能证实自己已达到了60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仿制药能否替代原研药,需要满足以下五个“一致性”条件。
第一、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第二、药学等效,具有与原研药相同的药物活性成分;第三、生物等效,相同试验条件下,药物成分被人体吸收的程度与速度一致;
第四、临床等效;
第五、提供适当的说明书。这些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仿制药“一致性原则”。
但我国目前实行的一致性评价只做到第三步,也就是「生物等效」,而非「临床等效」,甚至有些药物第三步都没有完全达到。实际上,即使药物成分一致,辅料、生产工艺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与稳定性,乃至最终疗效。
他呼吁,国家应建立“原研药保障机制”,让患者有权自主选择用集采药或原研药,“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患者”。
他最后写道:“能走出雨季的从来不是伞,而是不惧淋湿的自己。”
结尾处,他还附上“1200多种原研药目录”,并建议“如仿制药疗效不佳,可尝试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原研药”。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