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经济学人》发文警示:习近平掌中国13年来,如今「强横」程度前所未见,川普别以为习近平上谈判桌很好搞定。
报道称,本周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最关键的外交一周。他将在10月30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这也是两人六年来首次面对面会谈。特朗普此行在访问了多个亚洲重要盟友后抵达,而习近平,已与六年前的自己截然不同。
《经济学人》通过对习近平自2013年以来超过1.4万份讲话、著作与书面文件的分析,描绘出一个愈发自信、坚定且不容置疑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分析显示,习近平的用语体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他的语气更强硬、更具统治色彩,也更加坚定于中国的全球使命。
习近平的“扩音器”是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这份官方媒体详细记录了习近平自上任以来的所有讲话与文章,并将其汇编进数据库。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的相关内容累计超过2000万字(作为对比,《圣经》中文译本不到100万字)。《经济学人》运用算法分析这些文字,拆分为独立词汇,追踪各词出现频率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习近平的语言风格越来越体现出国家自信与权力集中。
他频繁强调“中国是一个强国”,这一表述从2013年出现在讲话的7%,上升到今年的23%。他常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0%上升至10%),这一说法在与包括普京在内的外国领导人会晤时也屡次出现。这或许反映了习近平日益坚定的信念:全球力量格局正在向中国倾斜。他还多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1%升至15%)。与此同时,他对台湾的提及频率也从4%上升到7%。
习近平同时在“科技叙事”上显著加码。在2013年至2025年之间,他讲话中上升幅度最大的词汇是“高质量”,从3%上升到40%,体现出他希望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数字化”(1%升至14%)与“科技”(17%升至27%)同样快速增长,而“人工智能”更在今年出现在13%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希望中国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
报道同时指出,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也语法更具威权统治色彩,带有命令式。
最显著的变化是“希望”一词从2013年的47%降至24%;“关心”从19%降至9%。他在2013年曾对一位店主说过:“人民能安心吃饭,是我最关心的事。”而在今年,这类“贴近民众”的表达已不复存在。
相反,他更频繁使用“治理”(11%→29%)、“防卫”(2%→17%)与“保护”(35%→49%),而“问题”一词的使用频率下降(52%→36%),取而代之的是“秩序”(4%→17%)。这表明他将中国视作一个更可控、更有秩序的国家。
另外,习近平如今不再频繁提及“努力”“奋斗”等带有理想色彩的词语,而更倾向于“捍卫”“维稳”等表述。他似乎更关注防范风险、巩固成果,而非追求新的突破。
习近平如今更少使用“理解”(24%→5%)等词汇,而更倾向于“指出”(46%→69%)。
“讨论”(16%→6%)与“意见”(25%→10%)等词的使用也明显减少。他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曾对企业家说过:“我愿意听取你们的意见并进行沟通。”但如今,他主要与其他国家元首“交换看法”,而不是倾听民间或企业界声音。
此外,“自我批评”一词虽然从未高频出现(2013年为1%),但在2025年彻底消失。这意味着,在习近平的政治语言体系中,“反思”与“自省”已不再被强调。
《经济学人》认为,这一切语言变化揭示出习近平从2013年的“探索型领导者”,成长为如今的“自信掌舵人”。
他讲话时充满掌控感与确定性,像一位相信自己正处于历史巅峰的政治家。
文章最后也警告:自信与傲慢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而在特朗普即将坐到谈判桌对面之时,他所面对的,已不再是那个谨慎的习近平,而是一位更强硬、更坚定、也更难妥协的中国领导人。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