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企业史看到个很有意思的史料:
为了补救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中共从1960年开始进口粮食,此后对棉花、粮食、糖、化肥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连续进口了几年,出口国摸索出了一个规律,基本上可以预测到中国采购的时间,尤其是很美国建交后。
因为当时的中国是计划经济,春节前一般是各种计划的审批阶段,不会进行大规模采购,此时纽交所和伦交所的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就跌跌不休。到三月,中共的外汇使用计划基本出台后,国务院各部委开设的贸易公司开始对外采购时,相关商品的价格就大幅上涨。
而国务院布置采购任务时,量很大又要得急,就给外贸公司的谈判空间就很有限。外贸公司上报国务院说,这样操作太亏了,老被资本市场套进去。但你也知道,计划体制是没有弹性空间的,再加上意识形态早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你只要说随行就市、低买高卖就被指责为资本主义,甚至反革命。
所以,尽管各贸易公司想灵活采购,但整个体制不允许。还是只能在价格涨上去了才能采购,价格低的时候干看着,一点办法没有。直到邓小平掌权,在这种刚性的计划体制之外,才开辟出一点新空间。
推荐观看《中国金融改革的本质》:https://t.co/kMPIyeaW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