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佛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以来在中国就有广泛的信徒。只在毛时代,寺庙里的僧人被迫还俗。无家可归的,在寺庙被组成生产大队,跟农民一样从事生产劳动,没有寺院经济一说。
邓小平掌权后,因急于发展经济,又没有足够的外汇,才想起发展旅游业。而名山古刹又是国外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于是中共将各地的名胜古迹开发成景区。
为了解决寺庙僧人生活问题,就允许寺庙卖门票。收入不算多,所以地方政府和央企就没当回事儿。
直到1982年,李连杰演的电影《少林寺》火遍全球,嵩山少林寺因电影迅速走红,成为国外游客打卡的必经之地,这才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央企的关注,开始投资少林寺,寺庙商业化之路从这里开始。
看见少林寺游客如织,其他著名寺院,如静安寺、灵隐寺、寒山寺、法门寺、玉佛寺等,也根据自身特点,走上了商业化之路。
比如玉佛寺早在2009年就投资了饿了么,寒山寺的跨年钟声从90年代开始对外招商,灵隐寺的各种禅茶更是一绝,静安寺还成立了投资基金。但商业化最成功的,还是少林寺,已经达到集团化的水平。
更多内容请看《信仰这门生意》:https://t.co/EWzykRH5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