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政治运动有个特点,就是按比例整人。每次运动不但规定要整哪些人,而且还规定一个百分比。例如在1951年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即镇反运动中,毛泽东就规定,杀反革命“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在1955年发端于“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肃清反革命运动”即肃反运动中,中央规定了“大约有百分之五左右的暗 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中央规定“一个单位应有百分之五的人定为右派分子”,如此等等。
为什么要规定百分比?主要是出于实际操作的考虑。不规定一个百分比,各级领导怎么知道该杀多少反革命该打多少右派呢?因为像镇反、肃反和反右这一类运动,当局给出的定性标准和处决标准都是政治标准,不是法律标准,用的都是政治语言,不是法律语言。这和土改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还有所不同。地主总得有地才能算地主,资本家总得有资本才能算资本家,好歹还有点客观的可量度的标准。可是谁算右派谁不算右派,唯一的依据是看他们的言论,是看他们的言论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可是哪些言论算反党反社会主义哪些不算,这里并没有一个硬标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清晰的硬标准,只有一个抽象的、模糊的、伸缩性很大的软标准。再加上没有稍微像样一点的程序,因此到头来完全取决于各级领导者自己的主观判断,完全取决于各级领导者的自由裁量。由于各级领导者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于同样的言论是不是该算右派言论必然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各执一词,大相径庭。于是到头来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的地方的领导蛮横霸道,恨不得把一大半知识分子都打成右派;有的地方的领导比较开明比较有人性,一个右派都不肯打。这样,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打右派的数字必然会五花八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难免给外界以荒诞怪异之感,使整个运动不好开展。毛泽东党中央搞镇反、肃反,搞反右,目的是杀人立威,是锁住知识分子之口,但若是听任下面各级领导各自按照自己的认知去做决断杀反革命打右派,下面的各级领导很可能下不了那么狠的手,从而达不到运动的目的,所以就规定了百分比的硬指标。
无论是镇反、肃反,还是反右,毛泽东党中央虽然规定了百分比,但实际上杀死的人数和打成右派的人数都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比例。镇反运动,说的是杀人“按千分之一的比例”。当时全国人口是五亿,千分之一就是五十万,但实际上,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坦承:“反革命杀了一百万”。反右运动说是百分之五,按当时的估计,中国的知识分子大约五百万,百分之五就该是二十五万,但事实上打成右派的超过五十万。
---胡平:毛时代搞运动为什么要给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