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延安“吴光伟事件”
“毛泽东常到我和我的翻译同住在一起的窑洞里来,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吃便饭,纵谈几个小时。因为他从来没有出过国,所以他提出了成堆的问题。我们谈到印度,谈到文艺。有时他朗诵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句,有时他低吟他自己写的律诗。他有一首怀念他第一个夫人的悼亡诗,因为她是被国民 党杀害了。……他一口湖南腔,试着跟我的女秘书学北京官话,跟我学英语,学唱英文歌子。”(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史沫特莱文集》第1卷)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毛还写出大量的诗词来教授和指导吴莉莉。毛常常会在太阳刚一落山和开始工作之前,带一名警卫,来到史沫特莱的窑洞。他们一边喝茶或喝米酒,一边谈天说地。他对外国的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和艾格妮丝同岁。他详细询问她的生活经历,包括她的爱情生活。毛读过一些译成中文的西方诗歌,他问艾格妮丝,她是否体验过拜伦、济慈和雪莱那一类诗人所赞美的那种罗曼蒂克爱情。……他说,他不知道在西方小说中读到的那种类型的爱是否真有可能存在,他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他遇到过的人中间,我(史沫特莱——引者注)似乎是体验过这种爱的第一人。他似乎觉得曾经错过了点什么。莉莉好像唤醒了他对于美好高雅感情的青春幻想。(麦金农:《史沫特莱传》)
这段描述里,毛泽东完全一个浪漫的文学中年,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鲜血,没有残酷的政治,只有陝北黃土高原的月夜下,一孔静静的窑洞里,一个痩弱的中年人和一个有着乌黑卷发的女人在诗词。
遗憾地是:毛为教授和指导吴莉莉写出的大量诗词没能留存下来,它们还会是“山头鼓角相闻”吗?这会儿,毛泽东闻到的应该是一个年青女人的发香,看到的是当时延安惟一一个抺口红的中国女人的嘴唇。
尽管月色很美,窑洞很静,但绝对不会出现问题,因为窑洞外还站着警卫员,而且窑洞里还有第三只眼睛。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莉莉好像唤醒了他对于美好高雅感情的青春幻想。”
史沫特莱是有功的,她为我们留下关于毛、吴的具体描述;史沫特莱也是讨厌的,她为什么不走出窑洞,走进黃土高原宁静的夜色里,举头望明月,低头祝毛、吴呢?
死眉瞪眼的史沫特莱令毛泽东也令吴莉莉留下永远的遗憾。难怪吴莉莉走后,毛泽东立即下令史沫特莱离开延安,临走时她还得向斯诺夫人借钱。
就在毛泽东教吴莉莉诗词之时,不会太远的另一眼窑洞里的另一个女人正在翻来复去。
终于有一天,“贺子珍一腔怒气地冲了进去,……窑洞里的气氛顿然紧张起来,毛泽东愣住了,吴光伟也不知所措。贺子珍马上转向毛泽东发火,说着说着,手就挥舞起来,手指划到吴光伟的耳朵和脸颊上。
“怎么,你打人?还了得!”吴光伟也很厉害地吵开了。
这时,史沫特莱闻声出来劝架。毛泽东既扫兴又尴尬,赶紧把贺子珍拉回家。”(尹纬斌、左招祥:《贺子珍和她的兄妹》)
这里,一些重要细节被隐藏和遮掩了。
一贺子珍向毛泽东发火都说了什么?应该很难听了。
二手指划到耳朵和脸颊上,算打人吗?应该是一巴掌掴过去吴莉莉紧急避掴才会“手指划到耳朵和脸颊上”吧?
这里,有一个细节诸君应该注意:“这时,史沫特莱闻声出来劝架”,这说明史沫特莱后来不死眉瞪眼了。贺子珍冲进窑洞时,她并不在场。
---作者: 大山无言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