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逆袭之路
有同学在后台一直留言让我聊聊AMD。确实,AMD也是GPU和ASIC的大热门。
另外,作为半导体行业老兵,我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朋友,同事和领导在AMD发挥主导作用;还有一个私人理由是:我个人的第一台DIY电脑基于AMD K6-2 233处理器,K6时代也是AMD频率和性能超过Intel的高光时刻之一。我还记得把电脑搬到大学寝室,和室友打了一天游戏的情形,当然,它之后也陪我度过了多年的时光。
此处插播:有和我用过同样型号的同学吗?😀
因此,我很乐于贡献一些我的观察。
AMD是半导体领域的老字号,股票最近几年也一直是明星,从2015年附近濒临破产股价跌到1.61美元,2014年底Lisa Su被任命为CEO,作为AMD历史上首位女性CEO,十年间带领AMD一路困境反转。2024年AMD的巅峰股价227美元,跟低点相比涨幅超100倍。Lisa也被《时代》杂志列为年度CEO,一时风光无两。
站在2024年年末往回看,AMD在这几十年里,做对了什么,接下来又有哪些挑战,我提供我的一些思考和解读,但不算具体的投资建议,请同学们谨慎使用。
纵观历史,AMD的名字一直和Intel纠缠在一起,就有点像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或者,有点像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但是,同样身处于芯片赛道,两家公司的遭遇极其不同。相比于Intel的一帆风顺和少年得志,成立于1969年的AMD却命运多舛,好多次处于破产的边缘。
AMD成立和发展的故事,我估计大家都看过很多次了,我只聊几个核心的转折点。
1,公司创立。
1959年,在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做销售的Jerry Sanders加入了Fairchild。招聘他的人是Robert Noyce,他的直接领导是Don Valentine(后来创立了红杉资本)。刚毕业没几年,Sanders就升到了销售总监的位置。
到了1968年,Noyce和Gordon Moore、Andy Grove这些技术大佬离开Fairchild创办了Intel,Fairchild则被摩托罗拉的高管团队接管。Sanders一心想争取全球销售主管的职位,可因为既不是当时CEO的心腹,又年轻没背景,他不仅没升职,还失业了。不过,他拿到了4.5万美元的离职补偿——当时可是笔大钱。
一年后的1969年,Sanders和其他七位来自Fairchild的同事创立了AMD,比Intel晚了一年。在取名字的时候,大家列了二十多个名字,但都发现早被抢注了,最后选择了排名第17的“Advanced Micro Devices”(简称AMD)。这名字其实是“捡漏”来的。
但创业并不顺利,融资更是“地狱模式”。Intel那边几分钟搞定500万美元,而Sanders调侃说自己花了500万分钟才筹到5美元。他一开始找的是Intel的投资人Art Rock,但直接被拒了,对方认为半导体行业机会渺茫,还打趣说投资销售出身的人创业是他犯过最大的错误。不过,Sanders靠毅力和脸皮,最后在洛克菲勒家族和美国银行的支持下搞定了小部分资金,其最大的投资份额实际来自Robert Noyce领投的Fairchild和Intel的员工。
这么说来,AMD和Intel从创立开始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附上Sanders的早期照片。
2,公司的早期战略。
Sanders创立AMD时,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所以他定下两大策略:第一是做现有成功产品的“第二供应商”,第二是极致的产品质量。
第二供应商是当时市场的需求点,因为很多大客户为了供应链安全,会指定一个备选供应商。与其费劲儿让客户接受新东西,不如做市场里已有产品的补充,这个想法非常务实。
在质量上,Sanders也走得很前卫,直接套用了军工标准MIL-STD883,这标准比行业要求高不少。这不光让产品更可靠,还成了AMD强有力的营销手段。例如,AMD推出替代Intel的Am1506产品时,散热效果比原版高30%,非常抢眼。
经过这番折腾,AMD逐渐站稳脚跟。到了1972年,AMD成功上市,筹集了750万美元,总算渡过了最初的“生存期”。从Sanders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出,在早期阶段,“活下来”和策略的合理性比“理想”更重要。
3,公司的核心理念:员工第一。
1975年,半导体行业陷入低谷,AMD营收下滑,Sanders不得不裁员300人。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促使他做了一个艰难的承诺:未来十年再也不裁员。“People first, product and profits will follow”——员工第一,产品和利润会随后而来。这成了AMD的核心信条。
事实证明,Sanders的坚持没白费。1976年,AMD重新恢复增长;到1977年,营收接近翻倍。更有趣的是,Sanders甚至放话“如果季度营收超过1700万美元,就送一名员工一台跑车”,结果真的兑现了。这种老板绝对让人死心塌地。
在今天充满996和压榨的环境里,回看Sanders的理念尤为感慨——只有关心员工,才能吸引和留住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4. AMD与Intel:注定的对手
AMD和Intel的“恩怨情仇”从80年代初就开始了。随着Noyce从Intel退隐,Sanders也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Intel的新任CEO Andy Grove直接切断了两家之间的合作。从此,AMD与Intel进入了法律战拉锯模式。
AMD官司大多胜诉,比如1994年赢得使用Intel芯片代码的权利。但从1995年开始,双方约定AMD必须开发自己的代码并兼容Intel,这让AMD走上了自我研发的道路。
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AMD收购了NexGen。当时,AMD的K5芯片研发问题重重,市场还被Intel压制。正巧1995年一家叫NexGen公司发布自己第六代CPU产品NX686,这款产品里面涵盖很多AMD需要的技术,而NexGen也需要一个合作伙伴来和Intel抗衡。于是1996年AMD以6.3亿美元收购了NexGen,NexGen成为AMD独立子公司,独立进行相关产品研发工作。当时这一收购也被称为豪赌。1997年4月,AMD推出基于NexGen技术的K6处理器,甚至早于Intel的奔腾2系列。K6采用0.35微米制造工艺,性能比奔腾Pro还强。此外,K6同时兼容Socket7,以及多媒体拓展指令(MMX)等行业重要标准。到1998年1月,K6产品交付数量就已经达到300万颗。到1998年,AMD发布了K6-2产品,提供更好图像处理能力(3DNOW!),拿下了多个业界大奖。
这次收购不光让AMD完成翻身,也让它尝到整合技术资源的甜头。而我买的第一台电脑里面的K6-2 233就是这一代产品。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