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作爲“洋务派”的头面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不仅是现在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的先驱人物,而且在100多年前美国人的眼中,积贫积弱的大清国,他被称爲大清国的改革之父,其开明程度也远远超过现在的任何一任领袖。
只需引用几处本书中的段落,李鸿章的开明便会跃然 纸上。
第一段:李鸿章于1896年访问美国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在记者问道当时美国的排华法案时,李鸿章回答 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 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 响,因爲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産品,拒绝购买美 国商品,取消你们的産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麽高官,而要当成 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 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麽呢?廉价劳工意味著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 的商品。 你们不是很爲你们作爲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 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
第二段:在同一此采访中,当记者问道:“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李鸿章回答 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象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 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麽大的发行 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爲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了。”
第三段:有了前面的李鸿章自白,《纽约时报》记者对他的评价就不会引起太多的异议。这段评价是在记者采 访袁世凯时的背景介绍时提到的:“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国高官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 更爲宽阔的视野。当然,在他身上也有他爲官环境下不能不有的一些传统恶习。然而,他毕竟远远地走在了他 这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
---刘晓波: 美国记者眼中的李鸿章──读《帝国的回忆》札记之一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