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人士需求同存异,建设社会联盟”
这一理想固然美好,但却有些太过脱离现实。当所谓民运领袖公然煽动网暴、公然赞扬网络威胁时。“同”就已消失不见了,没有“同”,又怎么求呢?
更为致命的事,在这“求同”之下,掩盖的是什么?是“XX曾经反共,我们不要为难XX”,是“XX是民运大佬,批评他会影响民运声誉”。这可不是求同,这是对差异视而不见。
连漫威的电影都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到了中文圈,却反过来了:对国务卿亲自关怀的名人百般包容,对普通网友则重拳出击。这种“同”不求也罢。
(难怪他们对川普也是包容无上限)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本就应该充斥着不同的声音。在现阶段,“承认分歧”才是社会思潮健康发展的第一步。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