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军的敌后游击战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除了在正面战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22次大会战、若干次中小战役外,还在敌后采取游击战术打击日军。据统计,1938年,国军参加游击战的数量在60万左右。到了1941年,国军游击队的人数是中共军队(连同游击队)总数的2.63倍,枪支是中共军队的4倍。
国民党正式 确定敌后游击战是在1937年太原保卫战前后。1937年9月国民党河北守军在涿县战败,退守山西,部分军队奉命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在当年国民党在武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更进一步建议,在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
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白的建议为蒋介石采纳,并在此后的作战计划中明确提出。
事实上,参与国军游击战的除了奉命留在敌后的正规军,还有由国军军官、地方军人、国民党党务人员所领导的民间武装部队。这些武装部队一直活跃在敌后,打击并牵制日军。
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到达鼎盛时期,建立了一批抗日根据地,华北有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恒山根据地,华东华中有沂照山区根据地、浙西根据地、皖东皖北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鄂东根据地、大云山九宫山庐山根据地,华南有海南根据地。全部兵力约100万左右。此后国军游击队虽曾遭遇挫折,但资料显示,抗战游击区除冀察、鲁苏战区到抗战后期不复存在外,山西游击区、豫鄂皖游击区、浙西游击区、海南游击区等,则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在八年抗战中,国军游击队除配合正面战场大型会战和战役外,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游击作战的战例,如郑氏祠伏击战、突袭南澳岛、吕梁山围歼战、攻占黄梅、鄂东反扫荡、马当夜袭战等。
而在敌后战场殉国的国军将官,亦达数百人,军阶较高的有:东北挺进军骑兵第6师中将师长刘桂五、东北游击队总司令中将唐聚五、第5战区第2路游击司令中将刘震东、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中将周复、第34军暂编45师少将师长王风山、第98军中将军长武士敏、第51军114师中将师长方叔洪等。
可以说,国军游击队的存在,有效地起到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持长期抗战、牵制日军并困扰其后方、协助国民政府恢复沦陷区政权、使沦陷区民心得到维系的作用。这再一次戳穿了惟有中共抗战(游击战)的谎言。
当然,四九年后,这些抗战游击队被新政权视为土匪,所谓的剿匪,实际上就是在和这些国军游击队的战争,无数在抗日卫国战争中痛击日寇的英雄,就倒在保卫民国的最后战斗中。很多放下武器的国军游击队官兵,绝大多数都在后来的镇反中被杀害。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令人不忍卒读。
---作者: 东野长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