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之海: 向量化技术的成熟给人类带来的最大连续的信息库
你听我说,很多所谓的“常识”,之所以看上去像常识,仅仅是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够久,久到超过了我们的年龄,甚至超过了我们爸妈的年龄。我这两年的最大收获,就是不断打破自己认知里所谓的常识。不破不立。也因此,有时候我说话显得神神叨叨的,那是因为这些想法反常识。但常识一定是对的吗?还是仅仅因为这个常识比我妈还老?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如果我们只相信一切比自己老的东西,那还上什么大学?
知识孤岛:我们生活在一个严重信息碎片化的世界却习以为常
行业之间是隔阂的,所谓“隔行如隔山”,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的数据标准不同,知识体系彼此独立,人员术语各不相同。跨行业合作往往需要大量人工“翻译”和对接。
一个企业内部也充满隔阂:CRM 系统管客户,ERP 系统管供应链,会计软件管财务,彼此不说同一种语言,甚至不能顺畅导出导入。
更别说个人生活。你一个人就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但里面装着无数彼此隔阂的容器:Word、PPT、Excel、Email、各种 App……它们像一座座孤岛。手机上一万个 App,几乎没有两个是完全互通的,但用户都是你。
最荒唐的是,哪怕在微软自家,Word 和 PPT 依然是隔阂的。全球几十亿人习惯了这种“反人性”的设计,却居然觉得这是正常的。
向量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信息范式创新。
过去几十年,信息的组织方式一直依赖于离散的符号和人为的分类:数据库表格里的字段、搜索引擎里的关键词、软件里的固定接口。这些方式虽然实用,却把信息割裂成无数孤立的容器。向量化的成熟改变了一切。它第一次让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表格、代码这些看似异质的数据,都能被投射到同一个连续的语义空间。相似的意义靠近,不同的意义疏远——人类由此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意义之海”。这不只是一次技术改良,而是一次范式飞跃:我们不再仅仅检索符号,而是可以在空间里导航意义本身。
我认为最大突破在于“连续性” (不绝对,但是暂时这么看吧)。
这和过去所有的信息范式都有本质区别。文字是离散的,一个词一个符号;数字是离散的,一个数一个刻度;数据库是离散的,一行一列的表格;互联网的超链接也是离散的,一个节点一个跳转。但向量化不再依赖这些人为切割的格子,而是把一切信息投射到高维连续空间中。意义不再是零散的格子,而是像一片光滑的海洋,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距离”和“方向”自然表达。
这种连续性带来的力量在于:它允许跨域迁移。文本可以和图像在同一空间里对齐(暂时不完美但是现在才到哪儿啊),多语言可以在同一坐标系中寻址,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在空间中彼此靠近。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连续的意义底座,所有数据和知识都能在其上流动与组合。
换句话说,连续性让向量空间不仅是一个存储库,更是一个 语义几何场:我们不再只是在格子间跳跃,而是在一片连续的信息海洋中航行。
一片真正的“意义之海”正在形成。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我必须插播一段可能听起来很奇怪的内容。之所以奇怪,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未认真想过这件事,它太反直觉了。但我相信,一旦你能跨过这个思维门槛,就会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转变。因为这片意义之海,将决定你未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我先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还没有真正看懂这片海。我们的祖辈一直生活在一个信息隔绝的世界里,分类是绝对的,边界是清晰的,专业是固定的。我们习惯了这种格子化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当一个连续的语义海洋摆在眼前时,我们只能说“好像懂了”,却仍然用旧的框架去理解它。
想象一下,如果信息分类不存在会怎样?如果事物之间的边界消失会怎样?如果上大学再没有“专业”的划分会怎样?如果语言之间不需要翻译会怎样?这个没啥好说的,第一个被淘汰的职业估计就是翻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要从图灵时代讲起?我的核心是什么?
我的核心只有三个字:通用性。
图灵在 1936 年提出的“计算通用性”,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它让我们第一次明白,所有复杂的计算任务,都能压缩到有限的原语和一条通用纸带上。
而我现在认为,我们正面临另一种新的“通用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的通用性(语言本身确实已经被证明可以通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我暂时把它叫作 文明通用性 或 社会通用性。这是我未来必须继续探讨的东西,因为它太新、太模糊,以至于我们在今天这种孤岛化的知识框架里,几乎无法想象它。
我的设想是:在“社会图灵机”里,所有社会议题都可以被归约到同一套循环原语:共识—协议—结构—叙事。这将是一条全新的最小原语和一条新的通用纸带。
而这条纸带,像是由 自然语言 + API + 向量空间 共同构成。所有不同的系统、行业、学科,都能被写在同一条纸带上,被同一种循环机制解释和执行。
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设想。但我直觉,它就是我们面临的下一个“图灵时刻”:一次文明级的通用性飞跃。
慢慢靠近,慢慢推演
这片意义之海,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层的靠近方式。我们不必奢望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和掌握这种新的“通用性”,而是可以从上到下、层层递进地去接近它。
在上层,意义之海推动我们重新思考社会运行的逻辑。行业之间、学科之间、语言之间的隔阂正在被连续空间消解,所有议题都有可能被统一归约到 共识—协议—结构—叙事 的循环之中。这里的任务,是先在宏观层面建立认知共识,承认这是一个全新的通用框架。
在中层,意义之海需要转化为架构和制度。自然语言、API、向量空间,可以成为新的“社会纸带”,把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流程接到同一条带子上。这里的工作,是把抽象的共识翻译为可操作的协议、接口和规则。
在下层,通用性才最终沉淀为技术实现。读写 API、向量检索、模型调用、数据流对齐……这些具体的机制就是“最小原语”的具象化。就像当年图灵机的四个原语——读、写、移动、状态转移——为现代计算机奠定了底层,意义之海最终也会压缩出自己的一套底层原语。
换句话说,这片意义之海不是一个抽象的隐喻,而是一条真正的路径:从社会上层的共识,到中层的协议和架构,最后一步步沉淀到技术下层的可执行原语。这就是通用性的形成过程。
而且根据我现在已经尝试的推演来说,在上层慢慢循环和收归之后,技术层都是有大量重合的。
文明需求是无限的,但可复用的技术手段是有限的。技术是“可组合积木”,不同共识最后都会落到类似的机制。推演越多,你都会发现不同议题的下层技术方案正在趋同。
出现“文明原语”
社会图灵机的最小执行单元。
有限的:Callable可调用. Transferable可迁移. Verifiable可验证. Schedulable可组合的技术结构。
(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