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co/K2b5BeYshn 扎克伯格讲了一个特别精彩的观点:在打造AI团队时,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好比在厨房里煮一道菜,厨师再多,炖汤的时间也不会更快。
最近一次访谈里,扎克伯格揭开了Meta打造AI顶尖团队背后的独特秘诀。听上去,这更像是在组织一支精锐的“突击小分队”,而不是管理庞大的研发部门。
一场“小而精”的科学实验
“你真正想做的,”扎克伯格开门见山,“是把它看作一场小而精的集体科学实验。也就是说,你需要的团队越小越好,小到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把整个项目的全貌清晰地装进自己脑子里。”
扎克伯格也强调,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这种模式。比如,Meta赖以生存的动态信息流(Feed)和广告推荐系统,就是典型的“大兵团作战”:通过不断增加人员,整体产出就能持续提高。即便每个人带来的边际贡献会逐渐减少,但总量依旧可观。
“在那种大团队里,即便你身边同事的实验失败了,也不会明显拖慢你的节奏。”他说。
但大语言模型的开发,则截然不同。
“它更像是一艘小船,需要团队成员紧密协作,”扎克伯格生动地比喻道,“你希望船上的人尽可能少,每个人都能完全掌握全局,拿出最顶尖的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船上每个座位都无比珍贵,一票难求。”
扁平化管理,拒绝“技术退化”
为了维持这支小团队的顶尖战斗力,扎克伯格明确指出,要尽量避免团队管理的层级过多。
“我们不想让团队内部形成复杂的管理层次,”他说,“因为一旦某个人转入管理角色,即使几个月前他还是一线科研大牛,技术能力也会迅速衰退。”
因此,Meta推崇的是一种“人数精简、人才密度极高、管理结构极度扁平”的团队模式。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样的团队才是真正能够打赢硬仗的精锐之师。
CEO亲自下场,但只做两件事
当被问到他本人在团队中的角色时,扎克伯格谦虚地承认,自己并不是AI科学家。他的作用只有两个,却至关重要——招揽世界顶尖人才,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保障。
“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引全球最厉害的AI研究者加入Meta,”他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花了大量时间与世界范围内的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面对面交谈,去了解谁最适合Meta,以及Meta是否能在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上,提供最好的机会。
扎克伯格补充道:“第二件我非常关注的事情,是确保我们的人均算力(compute per researcher)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实验室。”他自信满满地说,“目前来看,在人均算力方面,我们确实遥遥领先。”
扎克伯格也坦言,这种大手笔投入的底气,来自Meta强劲的商业模式和稳健的盈利能力。
采访者笑着调侃道:“你们利润还不错吧?”
扎克伯格也笑了:“嗯,还算可观。”
“所以你可以直接打电话给老黄(英伟达CEO黄仁勋),跟他说:‘请再来点GPU?’”
“哈哈,倒也没那么简单,”扎克伯格开了个玩笑,“不过通常我都是用智能眼镜给他发短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