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小组目前在用的这套「人机协同」翻译流程。😀
这套流程跑下来,感觉效率和质量平衡得还不错。它不是简单的「AI 翻译 + 人工校对」,而是把 AI 和人的工作做了更细致的拆分:
第一步:定规则,AI 打基础
一切开始之前,我们先制定了一套比较明确的翻译规则。这非常重要,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基础,能极大减少后续返工。我们把规则放在了 GitHub 上,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https://t.co/h61RMUjUhX
有了规则,我们就让 AI(比如 Gemini 2.5 Pro)先上场,基于原文进行初次翻译。这一步的核心目标是“完整性”,确保所有内容都被翻译了,没有遗漏。
第二步:AI 交叉评审,提升稿件下限
这是我们流程里比较有意思的一步。初翻稿出来后,我们不会立刻自己上手改,而是会引入另一个 AI 模型(比如 Sonnet 4.5)。
我们会让第二个 AI 扮演审稿人的角色,给它我们的翻译规则,让它去交叉评审第一遍的译稿。评审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中文表达的地道性,二是长句翻译的优化。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不同的 AI 模型有不同的盲点和特长,用一个 AI 去纠正另一个 AI,往往能发现一些人眼容易忽略的生硬表达。跑完这一步,稿件基本就有了七八十分的底子,质量比较稳定了。
第三步:人工精校,注入灵魂
AI 的工作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人的主场了。
我们会进行两到三次的人工阅读和校对。比如我自己的习惯是,会开着中英对照来阅读。虽然 AI 翻译的硬伤不多了,但长句处理上还是会有点生硬。
这时候,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意译」来处理。也就是说,我会跳出原文的句子结构,在理解了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用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方式把这句话重写出来。这一步是把翻译从「能看懂」提升到「读着顺」、「读着自然」的关键,也是目前 AI 最难替代的地方。
第四步:团队终审,确保一致性
我们还有一个翻译小组。在个人精校之后,我们会把稿件在小组内进行交叉评审。
这一步主要解决的是一致性问题。比如,某个专业术语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翻译是否统一?整体的行文风格是否一致?大家会一起讨论,达成共识。
等所有章节都翻译完毕,我们还会重新再总校对一次,确保万无一失。
最后:部署上线
所有工作都完成后,我们会把最终的成品部署成可读性更好的网页,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文档。
总的来说,这套流程里,AI 负责了 70% 的体力活和基础质量保障,而人则专注于那 30% 最有价值的、提升可读性和确保思想准确传达的工作。效果很不错,推荐给大家!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