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的价值:近现代中国变革的光,大多都是从统治集团内部的裂缝中照进。已经成为绝唱之中国80年代的包容并蓄、自由奔放,与赵紫阳和胡耀邦有着直接的关联。也正因为他们在自由化的道路上走的太远,由此在党内斗争的碾压中,失去了他们自身的自由,同时随着他们二人自由的失去,中国,再一次在自由的道路上倒车,后退,直至今日,所有人被意识形态的凌冽寒风凝固。
晚清的变革,是由大清统治危机加剧时,在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寻出路中所催生。1860年代,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迈出了三大改革步伐,第一,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第二,兴办近代工业,第三,建设近代海军。这三大举措的出发点,是中体西用,以期巩固大清帝国的统治,但在实际效果上,这三大举措,却是瓦解大清统治的三把利剑。
近代中国思想的变革,人的变革,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开端就是大清帝国的自我变革,这就是改革悖论,因为清政府的上层建筑,无法匹配已经开始的底层变革,最终爱新觉罗皇族,无法统领地方大员主导的经济与军事变革,当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开战时,张之洞代表的地方实力派选择东南互保,实际上就是东南自治,脱离中央,大清帝国苟延残喘12年后,被新军领袖袁世凯逼退。
这次改革的现实悖论,就是如果上层建筑无法匹配经济基础的变革,那么统治集团的改革,就是制造巨大风险。
这一结论,在中国80年代胡赵推动的有限变革中,再次得以验证。邓小平所推动的经济变革,被胡赵所推动的思想变革所配合,中国出现了自春秋战国、民国初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浪潮,这次思想解放所代表的变革,最终是以89年的学生运动为标志,触及到制度变革这一核心。
正因为触及到制度,就演变成与统治集团的对立,最终被扼杀是当然而然的结果。之所以此次变革没有像晚清变革在政治上发生颠覆性变化,是因为80年代的思想解放,仅限于学生与高校群体,没有扩展到更广泛的阶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力量太过强大,中央对地方的统制力量没有被削弱,所以整个学潮,是单线进行,没有地方实力派的呼应,最终被改革的开启者邓小平自己所绞杀。
所以,终结中国改革路线的,是邓小平自己,此后的所谓改革,都是在邓小平所划定的范围内游泳,没有偏离轨道。
赵紫阳在整个变革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化,与赵紫阳大胆推动是分不开的,赵紫阳当时总的想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改变,但执政的方式必须改变。另外,人治的问题要改变,真正做到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是一个法治的国家,这两个概念实际上也就是赵紫阳那几年形成的政治改革的总的观点。
但中国的历史,最终还是由掌握军队的人所创造。
到今天,改革,早已终结…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