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看法,现在中美之间老在吵贸易逆差啥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他做梦都想着,中美两国能坐下来好好合计合计,搞一个“漂亮的再平衡”,把两国现在都玩得太嗨、有点过头的那些事儿,都降降温,弄到可持续的水平。
在他看来,毛病出在哪儿呢?
美国这边:
美国人现在特爱买中国产的便宜货,买买买,钱不够咋办?就拼命跟中国借钱。结果呢?中国现在成了美国的大债主。
这么搞下去,美国自己的制造业空心化了,国内好多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收入垫底的那60%)日子越来越难过,经济上没啥起色,怨气也越来越大。更麻烦的是,这帮人里头,差不多六成的人阅读水平也就小学六年级,想给他们培训新技能、找个好工作,挑战老大难了。他们养家糊口、教育孩子都成问题,自己也难给社会做贡献,反而可能成了社会的净负担。
而且,制造业外流不光是国内经济政治问题,还让美国在战略上过分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这挺危险的。
中国这边(以及其他一些国家):
中国呢,也过分依赖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国资本市场投资带来的回报。这风险也挺大。
为啥?历史上看,国家欠债太多了,总会想办法让这债“缩水”。明着来的(比如多印钞票、货币贬值),还有些现在人听着吓一跳、但历史上真发生过的阴招(比如直接不认欠“敌对国家”的债、赖账、改用别的货币流通)。这么一来,持有美国国债的人就慌了,怕拿不回预期的价值,就想赶紧抛售,越抛售,国债价格越跌,恶性循环,最惨的可能搞出个“债务死亡漩涡”,借钱的和放贷的都得完蛋。
说白了,两边都“过火”了:
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和“借债大户”,导致其他国家不健康地依赖向美国卖东西、依赖美国债券和投资的回报。
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者”和“放贷大户”,也导致自己不健康地依赖向其他市场销售产品和进行借贷/投资。
这明显不平衡啊,迟早要玩完。要么大家协调好,平稳过渡;要么就直接崩盘。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这种互相依赖变成一种威胁,就必须得修正了。
那该咋办呢?
简单粗暴地说: 美国得减少赤字,把制造业搞起来,少从国外买东西,减轻债务负担。
中国得减少贸易顺差,适当降低制造业比重,多刺激国内消费,也减轻点债务负担。
要实现这些转变,两国其实都有足够的工具和办法,但各自国内也有一堆事儿要考虑,管理经济的路子也不一样。比如,美国生产啥主要看市场能不能赚钱,中国生产啥主要听政府的(尤其是地方政府追求产量)。所以,要是两国能好好合作,有明白人来决策,就能稳稳当当地把这些不平衡给大大缓解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两国要是携手,肯定能设计出特漂亮的“再平衡”方案。不管怎么搞,这种调整(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世界新格局下)都非常重要,而且必须得平稳进行。
展望未来,有三个关键问题得回答:
1. 两国能不能好好合作,把这些不平衡大幅度降下来,而且尽量别搞出太大动静?
2. 要是谈好了协议,怎么保证执行到位?
3. 也许最重要的是,大家会不会都老老实实遵守约定?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